网站首页 > 教学简报 > 正文

成体优质在线教学案例(十) |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黎欣欣:“内容为体 交互为用”让线上思修课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0-04-22  |  作者:  | 浏览人数:  

编者按:春暖花已开,云端学正酣。在线教学工作开展以来,各教学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关于做好“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迅速组织各教研室及广大教师,进行了认真准备和积极探索,全力保障了学校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经过前几周的教学,也涌现出一批典型组织、优秀课程和个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创新,总结优秀做法,培育优秀成果,实现经验共享,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高效的线上教学,教务处面向各教学单位开展了线上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本次与大家分享的优秀案例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黎欣欣老师带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线教学经验交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吧。

 


 

“内容为体 交互为用”让线上思修课活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黎欣欣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上下,新型冠状病毒残酷地肆虐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社会各界在党中央的科学指导下相继展开防疫工作,全国掀起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学校“停课不停学”的相关工作要求,切实推进学校思政课教学,全力守好“主阵地”。自线上教学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许多老师形成了独到的教学经验,现将青年教师黎欣欣对于线上教学的思考作一个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学校更好开展线上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程介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共54学时,适用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所有专业学生。

本次线上教学的授课对象主要为体育专业类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热情大方,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理论课教学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比较侧重形象思维。

二、教学模式转变

受疫情影响,本课程搬到云端,开启线上教学之旅。基于课程特点,并考虑具体学情,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完成了如下转变:相同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作减法,教学手段与方法作加法,尤其在与学生的交互上狠下功夫。

三、教学准备

(一)教学思路巧转变

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搬到云端之后,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和学生的距离变大了,这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弱了,缺少真实的学习氛围,同时难以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把控。对此,可以尝试转变思路,用“网络主播”思维来打造课程。一个吸引观众的直播,离不开两大要素的支撑。一是有趣或硬核的内容,二是实时的交互。互联网本身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反而可以超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营造出独特的社交氛围,让每一个人皆能“发声”,距离反而缩小。我们不妨对授课内容进行再加工,使其更适合在互联网传播,同时增强交互性,让学生获得即时反馈的“满足感”,并间接把控学生学习状态。

(二)教学平台慎选择

目前云端教学平台众多,各个平台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教师在选择时切勿抱着“抓阄”的态度,盲目而择,否则很有可能累了自己也苦了学生。因此,开课前最好比较一下各个平台的优缺点,考虑课程特点、使用习惯以及授课对象等因素,选择一款“称课顺手”的工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基于此,选择“腾讯课堂”为授课平台,能更好满足理论性强、大班级类课程教学。

(三)课程资源精加工

线上教学后,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同的空间,教师难以直接干预课堂纪律,对学生自律要求提高。要达成相应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一番“加工”,使其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化被动为主动。思修课采取了如下做法:

1. 精减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尝试用丰富形式进行表达,例如音频、视频、小游戏等,并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填充,增强与学生的交互;

2. 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文字适量、排版美观、过渡自然;

3. 精选教学案例,或“奇”,或“亲”,或“新”,即或是内容惊奇颠覆学生认知,或是目知眼见让学生倍感亲切,亦或是紧跟潮流让人耳目一新。

 

 

四、教学实施

(一)课前通知与签到

正式授课前,教师应提前公布授课平台,确保每一个同学获悉,并将相关教学安排、学习方法等内容一并告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还须从方便、快捷、高效、真实等因素考量,选择一种更能确切衡量学生参与课程情况的签到方式,最好还能留下记录,便于课后总结和查询。

(二)课程预热与引入

讲授新课前,教师都会设置与上节课内容挂钩的题目,只有攻破这些“难关”,才会发现“新大陆”,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做好复习,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随后,再讲述一个和新课内容高度相关的事件或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三)课程讲授与互动

思修课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师讲授时会将教学内容适当碎片化,每间隔15-20分钟进行知识点的小节,或是设置一次互动,避免学生陷入“沉睡”。加之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尝试一些互联网的表达方式,但应当有所克制,借以活跃课堂氛围。课程中具体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设置难度适宜的客观题供学生作答,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但通过些许努力又可解答。教师应对答题情况进行实时公布,并积极鼓励,让学生既有参与感又有满足感。此外,还可通过参与情况,间接把握学生听课状态,对课堂纪律实时把控;

2. 教师可口头多发起“二选一”问题,让学生进行选择,例如“是或不是”,“对或错”,“12”等。这样的问题往往较易把握,且学生打字成本很低,较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

3. 利用各大平台的语音功能,与学生即时通话,让平静的课堂泛起“波澜”。这一交互,特别适用于主题讨论、文字朗读、意见表达等环节,是让课堂“起死回生”的一件利器;

4. 关注学生发布的信息,并作出点评或回应。不同的平台,学生信息的呈现方式会有所差别,可能是评论、群聊、弹幕等,不管是哪一种,应尽量让他们发出的声音被听见,得到答复,避免石沉大海。有了反馈,学生就有了继续关注的动力;

5. 设置课程相关互动小游戏,如线上辩论、你画我猜等,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

 

 

(四)课后总结

课程结束时,对讲授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对学生的状态和表现进行总结,并真切地和学生再见,让线上课堂也充满仪式感。同时布置任务量合适、操作性强,最好还兼具趣味性的作业。教师可通过问卷星、微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收集资料,进行自我总结,便于改进后续教学。

 

 

五、教学评价

课程自线上开展以来,收到了督导专家、同行以及学生的许多好评,普遍认为该课程课件制作精美,讲授流畅,互动性强,内容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次线上教学是不得已之举,但也是我们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机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将不断摸索,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分享相关经验,同大家联起手来,共同作战,吃透“在线教学。”